大家都知道,七夕節,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,都說小別勝新婚,這一年才相聚一次,得多難得啊,由此可見這個節日有多重要。過去的孩子,從小就聽牛郎織女的故事,尤其是農村的孩子,七夕的時候甚至會躺在房頂上看牛郎織女相會,所以印象比較深刻。那么,七夕節到底是一個什么節日?僅僅只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嗎?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。
先說牛郎織女的故事吧,大家回憶一下。
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孫女,她心靈手巧,善織,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云朵。而牛郎是一個孤兒,他勤勞但貧窮,與老牛相依為伴。
一次,在老牛的指點下,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,織女也喜愛牛郎,兩人就結成了夫妻。從此,男耕女織,生下一兒一女,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。
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,她大發雷霆,派天兵將織女捉回天宮。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,用籮筐裝著兒女,挑著追到天上。王母見牛郎追來,就用頭上的金釵在織女和牛郎之間劃出一道大河,這就是銀河。
銀河水無情地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,他們只能隔河痛哭相望。王母見他們哭得傷心,動了惻隱之心,命喜鵲傳話讓他們每隔七日相見一次。誰知喜鵲傳錯了話,說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。于是王母就罰喜鵲給牛郎織女搭橋。
農歷七月七日夜晚,仰望群星閃爍的夜空,人們能看到銀河兩岸有著兩顆遙遙相對的亮星——即牛郎星和織女星。
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,民間姑娘信以為真,于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,在牛郎織女“鵲橋會”時,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,抬頭仰望星空,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,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,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,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,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。
七夕節在古代是什么節日呢?
但在中國古代,它最早其實是女孩子的節日,又稱為“乞巧節”、“女兒節”等等。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介紹,古代七夕節是一個家庭節,體現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,“此外,七夕節之后天氣轉涼,古時女子開始為全家人準備棉衣等物,所以,這個節日也與天時有關”。
在中國,“七夕節”的一些習俗很早便出現了。東晉葛洪的《西京雜記》中已有相關記載,即“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,人俱習之”。后來逐漸演變出“蛛網乞巧”、“浮針求巧”等游戲。
以“浮針求巧”為例,民俗學者王娟介紹,當時,女孩子們會提前一天便準備好一盆水,將其放置在院子中,翌日水面會留有浮塵,“這時,女孩們就把針放進去,等太陽出來后觀察針的投影:假如是漂亮的曲線,就認為求到了‘巧’”。
“這類習俗的的寓意是女子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,并逐漸衍生出‘種生乞巧’等游戲,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愿望。”王娟介紹,最初參與“乞巧”的男女都有,后來逐漸偏重女性參與,“那時,女孩拜織女,也是‘求巧’。古時還會通過一些競技類活動選出手巧的女孩”。
到了宋元時期,市民經濟發展,王娟說,古人“乞巧”的花樣更多、更隆重,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亦有出現,世人稱為“乞巧市”。應節食品則稱之為“巧果”,主要由油、面、糖、蜜等制成。《東京夢華錄》中稱之為“笑厭兒”、“果食花樣”。
“七夕節的很多習俗其實都頗具儀式感,比如女子拜織女、種生求子等等。”高巍認為,這些習俗都從不同側面體現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里的重要性,“無論是‘浮針乞巧’,還是‘蛛網乞巧’,都與女紅針黹有關,那是過去女性的一項重要工作”。
不過,在今天,七夕節被不少人當作了“中國情人節”,成為一個頗具浪漫色彩的日子。高巍表示,對這種變化無須過度苛責。
“在某種意義上,這是對七夕節這一傳統節日的發展。七夕節原本也有一些浪漫習俗,比如有說其源自牛郎織女傳說,講究當晚在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等。節日內涵本身就是不斷豐富發展的。”高巍稱。
但高巍同時表示,七夕節早先是一個家庭節,不少節俗在當下仍然具有積極意義,但傳承有益節俗應注意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,“我們可以從細微之處入手,比如女孩子仍然可以舉行類似的手工技藝競賽、讓孩子們做巧果等,這也可以促使年輕人關注、參與到這個節日中來”。
這么有歷史有傳承的愛情節,我們都應該好好的度過,最起碼,在中國,七夕節應該超過二月十四的情人節。